太原好人王续进帮助联系组织太原师院文史学院的学生在暑期三下乡活动来参观娄烦县米峪镇战斗遗址了解这段红色历史

这是一场发生在八十五年前的战斗。战斗的惨烈听同事母亲提起过,他母亲是本地人,但因年代久远,这位90多岁的老人只记得死了好多人,河水都是红的。


来米峪镇工作后,也查阅过一些资料。但都很简单,不过三两百字,难窥当时战斗的全貌,颇感遗憾。说来也巧,太原师院驻河岔村第一书记桑瑞联系到我,说他们学校文史学院的学生在暑期搞了一个“三下乡”的活动,计划明天来参观米峪镇战斗遗址,了解这段红色历史。知道我在米峪镇驻村,那里离我不远,就让我帮着联系一下。米峪镇战斗遗址在国练村,虽说距我们只有三公里,但并不熟悉。看看时间,已是傍晚六点。不敢耽搁,先给我们的村支书打了电话,要到了国练村支书程建秀的电话。程书记很热情,给了我李国成老师的电话,说李老师最清楚这段历史。李老师退休前曾是县史志研究馆馆长、文联主席、文旅局局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娄烦历史文化。能有这样深谙史实的人给讲解实在是太好啦!把电话给李老师打过去,说明了情况,李老师一口应承。把情况反馈给桑瑞书记,让她们明天接上李老师,我在米峪镇战斗遗址与她们会合。


第二天9点半,接到桑瑞电话,说他们快到了,于是我喊上一起驻村的苏凯同去。李老师身材高大,戴副眼镜,文人气息很浓。胸前的党员徽章格外醒目,彰显了一个老党员对组织的热爱和信仰的忠诚。虽说已是七十五岁的年纪,但毫无老态,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随身斜挎一个小包,从包里掏出一个小蜜蜂便携式扩音器,再把耳机戴上,瞬间就化身为讲解员。李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娄烦悠久的历史和我党创始人高君宇生平事迹,然后就把我们带入那段为民族独立而抗争的烽火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党与国民党达成合作,形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第120师在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迅速建立了包括娄烦在内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日军看到了这一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频繁派部队来清剿,意在摧毁我抗日根据地,打通进攻延安的通道。但在我抗日军民的共同抵抗下,始终未能跨过黄河一步。1940年6月,日军开展夏季“扫荡”行动。其中,村上大队约700余人从静乐出发,直扑文水、交城,妄图剿灭我军主力,结果徒劳无功,只好悻悻而归,返回路线选择经米峪镇到静乐。这一消息被我军侦查员及时获悉,立即上报。当时活动在娄烦地区的是120师下辖的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旅部获知这一情报后,经过分析研判,认为可以在米峪镇展开一次战斗,有希望歼灭这股敌人。作战方案上报给师部,很快就收到批复,同意此次行动。我军迅速调集第四团、第716团及第二支队约4000多人,对米峪镇之敌实施包围态势。16日,部队在细米沟王光塔村集结完毕。17日凌晨一点,除二支队留在原地预备阻击娄烦增援之敌,其余部队向米峪镇出发,急行军40里,凌晨四点,四团在米峪镇国练村、曹家掌村一带与日军遭遇。战斗瞬间打响,双方迅速抢占山头,组织进攻。虽然我军占有人数优势,但武器装备落后,而且每个战士只有五颗子弹,一时间被日军压制的抬不起头。战斗中,四团政委杨秀山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面对如此困境,我军及时调整战术:召集了一百多名擅长投掷手榴弹的战士,绕到日军所占山头后方;又集中了所有军号手,在夜幕的掩护下,一起吹响冲锋号,顿时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绕到敌后的战士也猛投手榴弹。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势大乱,纷纷从山头上逃窜下来。我军战士见状,立刻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我们的战士虽然弹药不足,却人手一把大刀,正如歌中所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战场的局势发生逆转,我军占据了战场主动。战斗进行到19日,大部分日军被歼灭,但仍有100多人死守山头,拼命顽抗。村上大队是一支全部从日本本土过来的队伍,作战经验丰富,战斗意志非常强,再加上武器的优势,一时间很难将其消灭。这时师部传来指令:日军的增援部队已从古交、静乐、娄烦向米峪镇包抄,我军已基本完成战斗任务,要求358旅尽快撤离战场。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八十周年,仅以此文纪念在抗战中为争取民族自由与独立的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