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特辑·雨花斋里的家国同庆----长治市雨花斋二部“包子里的家国情”纪实

秋雨淅沥,却浇不灭长治市雨花斋二部内的热火朝天。为庆祝祖国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座以素食传递温情的公益餐厅,用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将家国情怀揉进面皮、包进馅料,让爱国热情在舌尖与心间双重绽放。




一、晨光里的备战:食材与心意一同准备
天未亮透,厨房已灯火通明。志愿者们提前一天备好的食材在案板上铺开:香菇如黑玉般泛着光泽,香干切成均匀的丁,木耳泡发后舒展成小伞,圆白菜则脆生生地等着“变身”。



“下剂子组准备!”随着负责人一声吆喝,面团被分成均匀的小块,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出轻快的节奏。包包子组也不甘示弱,双手翻飞间,一个个圆润的包子便排成了队列。最有趣的是“手机阅兵直播组”,几位阿姨把手机架在面粉袋上,边包包子边看直播,看到威武的方阵通过天安门,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活儿鼓掌:“咱子弟兵真精神!”

二、包子与红歌:舌尖上的家国记忆
“第一笼出锅喽!”随着蒸汽升腾,麦香混着菜香扑鼻而来。志愿者们顾不上烫手,赶忙将包子分给雨中等待的家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兵接过包子,眼眶微红:“八十年前打鬼子,能吃上顿热饭都难;如今这包子,香得直往心里钻!”


用餐区里,红歌此起彼伏。《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时,正在包包的志愿者、用餐的老人、甚至路过的市民都跟着哼唱。书画家于明院长放下擀面杖,挥毫写下一副对联:“八秩烽烟铭国耻,一斋素食寄深情”,引得众人纷纷拍照。


三、笔墨传情:书画家义卖献礼
午间用餐高峰,长治市太极书画院的十多位书画家成了“特殊义工”。他们或系围裙包包子,或挽袖子拌凉菜,掌勺滚素氽汤。


“这幅《梅竹双清》我要了!”一位企业家举着画作激动地说,“八十年前先烈们用血肉筑长城,今天我们用文化传精神!”最终,义卖共筹得善款3100元,全部捐赠给雨花斋用于公益餐食。于明院长感慨:“艺术不仅要挂在墙上,更要走进人心,走进这片爱国的热土。”




四、雨中的温暖:包子里的民生温度
雨越下越大,但来用餐的家人反而更多了。志愿者们撑着伞,将热包子送到排队老人手中。“先吃个垫垫,别饿着!”一位阿姨把包子塞到老人手里,自己却淋着雨跑回厨房。
厨房内,凉菜组的志愿者正将黄瓜、胡萝卜切成细丝,淋上醋汁;汤组的师傅则守着大锅,看素汆汤翻滚出金黄的油花。当第二笼包子出锅时,雨中忽然响起掌声——原来是几位用餐的老人自发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混着雨声,竟格外清亮。


五、岁月沉淀:从抗战烽火到公益长明
“我父亲是抗战老兵,常说那时候能吃上顿饱饭就是奢望。”志愿者小李一边包包子一边说,“现在我们在雨花斋做公益,就是想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家的温暖。”




窗外,雨丝织成朦胧的网;窗内,包子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八十年前,先烈们用生命换来和平;八十年后,普通人用包子传递温情。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爱国:把对国家的热爱,揉进面团里,包进馅料中,化作每一口暖心的滋味。


结语:
当书画笔墨遇上素食包子,当红歌旋律混着雨声叮咚,这场在公益餐厅里的抗战纪念活动,没有宏大的仪式,却有最真实的感动。正如雨花斋墙上那句“来了就是一家人”,今日的长治人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告诉世界:爱国,可以是阅兵式上的热泪盈眶,也可以是厨房里的热气腾腾;可以是笔墨间的豪情万丈,更可以是包子里的家国味道。




雨花斋简介雨花斋是一家非营利性、无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厅,由建德市广安禅寺的文全长老(后被尊称为“雨花长老”)倡议,其弟子大行法师于2011年9月20日在浙江建德市创建。以下是其核心信息。核心理念:
“没有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强调无私奉献与对生命的尊重,倡导素食以减少杀戮,传递感恩文化。“吃了就好,做了就好,舍了就好,够了就好,了了就好”:体现简单、纯粹的公益精神,鼓励参与者以平和心态参与互助。服务内容:免费素食供餐:为社区老人、弱势群体提供每日免费素食,平均每日供餐约150份/家,累计供餐超3.6亿份。敬老服务:聚焦高龄特殊困境老人,提供倾听陪伴、送餐上门等服务,探索“社区邻里互助敬老”“智慧敬老”等模式。文化传承: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素食健康环保理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运营模式:志愿者驱动:由各地爱心人士自发组织,志愿者多为低龄老人(占比约70%),形成“以小老照顾老老”的互助模式。社会捐赠支持:资金来自社会捐赠,无政府补贴或商业交易,各地雨花斋独立运营,相互协作。




发展现状。截至2024年末,全球已有近千家雨花斋,覆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形成“雨花敬老公益基金”“新夕望工程”等项目,推动敬老服务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雨花斋通过公益行动传递温暖,成为社会互助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体现了民间力量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回应。




很多人问这些老人都能动,也不是孤寡老人,为什么天天来雨花斋免费吃,我怎么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温和回应,既维护雨花斋的公益初心,也能传递正向价值观:强调公益的本质是平等与尊重,"雨花斋的初衷是提供一份温暖,不设任何门槛。来这里用餐的老人家,或许子女工作忙碌、或许想节省开支、或许只是喜欢这里的氛围。我们更看重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评判他们的需求。"关注老人的隐性需求:"表面看老人身体硬朗,但孤独、做饭不便、节俭习惯等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有的老人省下养老金贴补子孙,有的独居做饭困难。一顿免费素食,对他们可能是很大的支持。"文化视角:敬老与共善:"传统文化中,长者积累了一生的付出,晚年受社会回馈是应该的。雨花斋就像一座桥梁,让有能力的人通过捐赠种福田,让需要的人感受善意,这份流动本身就是意义。"化解质疑的智慧比喻:"就像公园的长椅,谁都可以坐,不需要证明自己‘足够累’;雨花斋的饭菜也一样。公益不是‘救穷’,而是给所有人一份安心——今天我需要,明天我可能帮助他人。"引导关注公益初心:"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人愿意常来?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笑容比饭菜更暖。雨花斋的意义不在于‘谁该吃’,而在于我们是否一起营造了一个彼此信任的社区。"


避免对立:不批评提问者,而是分享视角。传递温度:强调情感联结胜过物质帮助。开放包容:"欢迎您也来体验,或许会有新理解。"最终,公益的价值不在于计算"谁更值得帮助",而在于培养社会中的善意循环。保持这样的初心,回应自然会更有力量。



爱心汇聚,善举圆满。尊敬的各位老师: 欣然与您分享一则暖心喜讯——太极书画院“翰墨传情·义卖助善”活动自启动以来,承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鼎力支持,善款筹集工作已圆满达成目标! 活动亮点速递: 目标达成:原定筹集善款3000元,在众志成城下超额完成,最终募集3200元,支袁老师100元笔墨费,结余3100元,为雨花公益注入更多温暖力量。 善款流向:所有款项定向捐赠至雨花斋公益项目,用于支持素食供应、文化传播等爱心行动。 诚邀参与:9月3日,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举行阅兵仪式,雨花斋为家人们包包子。 太极书画院举行善款捐赠仪式,有能力的老师做义工帮厨包包子,诚挚邀请您莅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份爱心的传递与延续。 感恩同行: 每一笔善款都是信任的托付,每一次参与都是温暖的共鸣。太极书画院全体成员衷心感谢各位的慷慨解囊与持续关注,是您的善意让这场公益行动熠熠生辉。 期待与您共襄善举。 让我们以笔墨为媒,以爱心为桥,携手为雨花公益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