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杏花岭区杏花红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参观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这支扎根街巷的志愿队伍,总爱把“志愿红”与“历史红”缝进同一面旗帜。这日清晨,他们举着队旗走向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像一群捧着花束的追光者,要去拜访一位“会说话的老先生”——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里,藏着山西革命的“第一颗火种”。

走进纪念馆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旧时光的气息:斑驳的黑板、泛黄的课桌、墙角立着的油印机,还有展柜里那张1924年的招生简章——“本校以养成乡村小学教员及训练农村自治人才为宗旨”,字迹工整得像刚写就。志愿者们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当年那些伏案疾书的青年。


“知道吗?这里曾是阎锡山创办的‘师范学堂’,却成了培养革命者的‘红色摇篮’。”讲解员的声音轻柔,却让空气陡然升温,“1926年,中共山西党组织在这里建立支部;1937年,牺盟会在这里训练出万名抗日骨干;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志愿者们围在一面“学员名单墙”前,指尖轻轻划过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有人小声说:“原来我们的城市,早就有这么热血的故事。”


在“牺盟会活动室”复原场景前,几位穿红马甲的年轻志愿者站定了。玻璃展柜里,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长衫、一本密密麻麻记着动员计划的笔记本,让志愿者想起自己参与社区防疫时的场景:“那时候我们也是熬夜整理居民信息,给独居老人送菜,原来八十多年前的年轻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把‘为大家’活成日常。”


“看这张照片!”人群里传来惊呼。照片上是1936年国民师范的学生剧团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台下观众攥紧拳头、眼含热泪。“他们用文艺唤醒民众,我们现在用志愿服务温暖邻里,本质不都是‘传递光’吗?”老志愿者张阿姨摸着胸前的党徽感慨,“我做社区服务二十年,今天才更懂什么是‘根’——我们的‘志愿红’,是从这抹‘革命红’里长出来的。”



参观结束时,杏花红志愿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接过纪念馆赠送的《山西国民师范革命史话》,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教育是点燃火种,志愿是传递火种。”他转身对队员们说:“咱们常说‘志愿服务的意义是让城市更温暖’,可今天才明白,这份温暖需要‘根’——根在信仰里,根在历史里。”




志愿者们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有人拍下了展厅里“牺牲救国”的标语,有人录下了讲解员说的“每个时代都需要挺膺担当的人”,更有人偷偷拍下了同伴们站在旧址前的合影----红马甲与青砖墙相映,像一簇跳动的火焰落在历史的书页上。




“下次社区服务,我要给孩子们讲讲这里的故事。”“我想把今天的感受写进志愿服务日志,提醒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的‘杏花红’,以后要多来这样的地方‘充电’。”




那些曾在国民师范教室里讨论救国方案的青年,那些如今在社区里帮扶老人的“志愿红”,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人——他们相信光,更愿意成为光;他们铭记来处,更清楚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