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中华山情牵根祖魂----晋城市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赴阳城中华山探寻孝善文化之旅开启一场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深度的根祖文化探访之旅

细雨霏霏润青山,孝善文化入心怀。10月7日,晋城市绿丝带志愿者协会二十余名志愿者怀揣敬意,奔赴阳城县河北镇护驾村东南侧的中华山,开启一场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深度的根祖文化探访之旅。




清晨八点半,志愿者们准时在书院街冯匠村口集合,驱车出发。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行程,顺利抵达中华山脚下。晋城市工程师协会会长、中华山根祖文化品牌义务推荐宣传人刘全林;中华山重复寺管委会主任李学军;晋城市民营企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贾颖波等早已在此等候,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达了诚挚感谢,也为此次探访拉开温暖序幕。



中华山,海拔1211米,距阳城县城约25公里,山势险峻挺拔,山间松柏葱茏。这座文化名山的名字,源自上古温情传说——人文始祖伏羲为感念母亲华胥氏(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母”)的养育之恩,在古昆仑墟(今阳城析城山)研习八卦时,见此山孤峰独立,遂亲赐“中华山”之名,设坛祭拜母祖,为其烙下“孝善”的文化底色,也让这里成为承载华夏根祖记忆的重要圣地。


晋城市绿丝带志愿者协会会长司贤斌分享了协会发展理念。他表示,协会未来将聚焦“提质增效”,摒弃粗放式活动开展模式,深耕精品化、有深度的文化实践活动,以优质内容凝聚志愿力量;同时将积极联动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强化多方协作,全力推动协会向“文化型、学习型社会组织”转型,以专业力量为本土文化传承与志愿事业发展赋能。



上午的文化学习环节,刘全林先生成为志愿者们的“文化向导”。他以生动的讲述,将中华山的由来、伏羲祀母的典故娓娓道来——从伏羲感念母恩赐山名,到设坛祭拜的初心;从商汤王经中华山拜华胥氏像、愿以己身代万民求雨的记载,到商汤平定夏桀后延续“复之析城、中华之山,祀其先圣”的传统,每一段故事、每一处记载,都让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华山“根祖文化”与“孝道文化”的厚重分量,更触摸到华夏文明中“孝善”二字的本真内核。


临近正午,志愿者们在中华山重复寺共品斋饭。开餐前,众人齐诵感恩词,以简单而庄重的方式,感恩自然馈赠,致敬文化传承,也让“感恩”的理念与当日的孝善主题相得益彰。


午后,雨雾中的中华山更添几分肃穆。在中华山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怀着崇敬之心,前往华胥氏圣像前举行祭祖仪式。鞠躬、行礼,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对人文始祖母的缅怀,对华夏根脉的敬畏,也让“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在仪式中得以传承。


仪式过后,志愿者们继续探寻山间的人文印记:参观无梁殿(小武当)的精巧构造,步入肆望亭俯瞰山间景致,驻足封神台追溯传说故事,漫步黄栌峰、南顶阁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每一处古迹、每一道风景,都承载着中华山的历史记忆,也让志愿者们对这座山的文化内涵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下午两点半左右,伴着山间绵绵的雨雾,此次中华山探访之旅圆满落幕。志愿者们有序登车返程,心中满载的不仅是沿途的风光,更是对中华根祖文化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孝善美德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


此行的圆满,离不开中华山风景区的悉心筹备与热忱相待。从上午文化学习时赠予的《道德经》典籍,为志愿者开启深度文化研读之门;到正午时分精心准备的斋饭,以清淡素食传递感恩与环保理念;再到祭祖仪式上分发的绶带与祈福带,让敬意与祈愿有了具象承载——每一份心意、每一处安排,都彰显着中华山对根祖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诚挚欢迎,也让这场文化之旅更添温暖与厚重。

此次中华山之行,是绿丝带志愿者协会探寻本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协会也将继续以行动为笔,以热爱为墨,挖掘更多晋城本土文化宝藏,让根祖之魂、孝善之美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为文化传承注入志愿力量。


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共22人,分别是司贤斌、张彦卓、郭书根、宋香菊、崔保山、郝正福、路燕、牛玉青、冯进玉、陈芳芳、和雷强、李英英、段慧玲、李金龙、王彦军、王芳、栗颢哲、姚慧丽、时鹏鹏、时语桐、赵淑兰、司晋华。


特别感谢司贤斌、郝正福、和雷强、王彦军、时鹏鹏五位车主主动提供车辆支持,为活动出行提供了关键保障。
特别鸣谢:晋城市工程师协会、阳城县文旅局、中华山风景区管委会、晋城九州教育、晋城市民营企业工会联合会。
文字编辑:郝正福
图文编辑:赵子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