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刨土豆 古交市月明希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刨土豆义务劳动此次劳动实践不仅是一次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今天是重阳节,也称登高节,不由自主想起王维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学校没学古人登高望远插茱萸,却带领孩子们登上高高的山顶刨土豆。

清晨,太阳红着脸刚刚爬上山顶,我们的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排起长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坐着大巴车出发了。到了田间地头,孩子们如同牢笼里飞出的鸟儿,从大巴车上飞奔而出,像羊羔一样在地上撒欢取悦,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那里知道接下来的劳动有多辛苦。

开始刨土豆了,老师们负责抡起锄头刨土豆,孩子们的任务,先把藤蔓上的土豆摘下来,然后把藤蔓放一边去,让刚出土的土豆娃娃吹吹风,晒晒太阳,在送他们回家。孩子们刚开始干,特别新鲜,干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有些调皮的孩子们拿着藤蔓相互打闹,把劳动当做游戏来玩。我笑着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打闹嬉戏,心里想:“呵呵,等会儿就见你们的真功夫了,一直弯腰捡土豆看你们还有精神玩不玩?”

干起活儿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日上三竿,太阳光直挺挺的射下来,先是我们刨土豆的老师们体力不支了,腰酸背痛胳膊疼,脸晒的红扑扑直冒汗,若不是想给孩子们做表率,都想撂下锄头,一屁股坐在地上休息呢!再看看孩子们也没了刚才的雀跃劲。

我心想这好戏还在后头没唱呢,怎么敢打退堂鼓。赶紧让老师们站下歇会儿,马上指挥孩子们开始捡土豆。孩子们干的可勤快了,他们有的拿着桶来捡,有的拿着编织袋捡,小手捡起来飞快,还知道把土豆上面的土抖落干净了再放,真是干活儿的好材料。孩子们力气小,十几颗土豆提起来就感觉吃力了,他们特别聪明,提不动就拖着走,拖不动就两个人一起拖,功夫不大,收获不小。看着满地散落着孩子用编织袋装好的土豆,真的是满载而归。再看看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的孩子们,我凑过去问:孩子们,怎么样,劳动累不累?他们一个个不回答,咧开嘴冲着我笑,红扑扑的小脸蛋像熟透了的红苹果。

我兴致一来想考考他们,谁能背一首辛苦劳动的诗,没想到好多孩子异口同声背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次田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了刨土豆的辛劳。烈日下弯腰劳作数小时,双手磨得发红,腰背酸痛不已,才真正体会到农民日复一日在地里耕耘劳作的不易。直到此刻,我才深刻明白:原来一个“种田人”所承担的,远不止是体力的消耗,更是对收成、对责任、对生活的沉重牵挂。

听“种田人”说,由于前段时间雨水频繁,田地积水严重,导致部分土豆腐烂,产量大幅下降。作为集团种植项目的重要一环,此次减产不仅影响了整体收益,也让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日子,“农民伯伯”常常深夜未眠,反复查看天气预报,核算损失数据,看到他们眉头紧锁、食不甘味的样子,我心里满是心疼与自责——过去我只知餐桌上的一盘土豆丝,却从未想过背后竟有如此多的艰辛与风险。

然而,当我和师生们一起走进田间,亲手从泥土中挖出一个个沾满泥块的土豆时,当我们长时间弯腰拾土豆,腿累的发抖,背疼的直不起来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共情和敬意油然而生。孩子们起初兴奋地捡拾土豆,像寻宝一般欢笑奔跑,但不到半天便已疲惫不堪。

一位学生感慨道:“农民伯伯每天都要这样干活,真是太不容易了。”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劳动教育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理解农民的坚持与担当。此次劳动实践,不仅是一次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终于懂得,一个农民肩上的不只是农具和收成,还有对土地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默默付出。

今后,我愿更多地分担“农民伯伯”的忧愁,支持他的工作,用行动告诉“农民伯伯”:你的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更记在一生的感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