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刘美玲教授带领学生到太原市小店区“一圆面馆”调研就是为了探寻这碗面背后那份沉甸甸的道德力量

调研手记:一元钱的面条,何以承载千斤重的善意?2025年11月13日,刘美玲教授带领学生进行读书会后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一圆面馆”进行调研。

在抵达门店之前,“一圆面馆”于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名词。市民只要花1元钱,做三件小善事,即可吃到一大碗浇面,还可以免费续面。1元钱有面有卤,还管饱,这样的“赔本买卖”背后有什么秘密?

“慈善伦理调研小分队”此行,就是为了探寻这碗面背后,那份沉甸甸的道德力量。


我们怀揣着种种疑问:这种模式如何操作运行?面馆可持续性何在?直到我们推开那扇朴素的门,面香与暖意扑面而来,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生动而具体的答案。据了解,发起人张升明等人是在职党员,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开放厨房,让孩子们花1元钱,请父母吃碗面。于是在2022年3月,租下店面,后来口口相传,顾客逐渐变多,平均每天180人左右。这样无盈利状态已经坚持了三年多。每日支出约1500元,这些费用都来自爱心人士,面馆中皆为志愿者,每天志愿者约30人。

在志愿者引导下,刘美玲教授带领调研小组落座,品尝这碗充满“善意”的面。




调研组的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真正的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不动声色的成全;可持续的爱心,需要找到一个与社会运行逻辑相结合的支点;将善行彻底日常化、生活化,吃一碗面,就是一次善意的参与。



“一元钱”并非入账面馆,而是与面馆一起参与公益活动。饭后,调研小组主动清洗碗筷,打扫店面卫生,让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这碗一元面,吃的早已不是味道,而是一种信念。它告诉我们,慈善是道德的积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这样具体而微的坚持。
微信公众号丨刘美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