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风采展示 | 韩涛----千里“红马甲”一位太原志愿者与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的跨城奉献记

一件红马甲,承载着跨越八年的志愿深情。我叫韩涛,2017年9月20日,在小姨王淑萍的带动下,我郑重填写申请表,加入盐湖区志愿者协会,从此与志愿服务结下不解之缘,“志愿者”也成了我生活中温暖的身份标签。彼时便知晓,这是个秉持“党建引领 志愿同行”理念、深耕公益多年的组织,其“爱心早餐”等项目早已在当地传为美谈。

家住太原的我,与运城相隔数百公里,线下活动参与机会寥寥。但距离从未阻断我的志愿热情,我把心意装进屏幕:每10天一次的线上红包代收,我定好闹钟准时上线,逐笔核对款项——这些资金将汇入协会的公益池,支撑“爱心早餐”“阳光成长”等品牌项目运转,想到这里便不敢有丝毫懈怠;“日行一善”捐款通道里,每天清晨的小额转账成了习惯,哪怕只是一杯奶茶钱,也希望能和其他爱心汇聚成微光,照亮环卫工人、困境儿童的生活。隔着手机,虽看不见其他志愿者的模样,却能从群聊里感受到暖意——有人分享“情暖夕阳”项目中老人的近况,有人提醒“户外送清凉”活动的物资筹备细节,这份“云陪伴”让我始终觉得自己从未远离协会这个大家庭。

2023年夏天的“线下赴约”,成了我志愿生涯里最珍贵的记忆。那年回老家探亲,我提前和协会报备,终于盼来穿上红马甲的机会,亲身参与到坚持了8年多的“爱心早餐”项目中。活动前一天,我早早来到协会指定的厨房,和其他志愿者汇合。闷热的空间里没有空调,风扇嗡嗡作响,我们围在操作台旁分工协作:有人专注切菜,土豆、黄瓜在菜刀起落间变成均匀小块;有人仔细洗菜,清水反复冲洗食材,也冲去夏日燥热;我则主动接过辅助工作,帮着递工具、理食材,跟着大家的节奏忙碌。一位常年参与的阿姨告诉我,协会会根据天气调整餐食,天冷有热汤,天热备解暑食物,连节日都有专属餐品,这份用心让我格外触动。汗水浸湿红马甲领口,可看着逐渐备齐的食材,心里满是踏实——这是为环卫工人准备的早餐,每一份都装着沉甸甸的心意。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天刚蒙蒙亮,街道还带着夜的凉意,我们准时抵达解放北路附近的早餐发放点。很快,穿着橙色工装的环卫工人陆续赶来,他们的衣服沾着尘土,脸上带着早起的疲惫,却在看到我们时眼睛亮了起来。“姑娘,辛苦了!”一位姓王的大叔接过我递的早餐,粗糙的指尖带着清晨的微凉。咬了口热馒头,喝了口热汤,质朴的笑容里满是满足,一句简单的“谢谢”,像暖流瞬间涌遍全身。大叔说,以前早班只能啃干粮,自从有了爱心早餐,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这份温暖让工作都有了劲头。那一刻,我真正懂了会长张昌勤说的“微光如炬汇星河”——志愿从不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用持续的微小行动,让默默付出的人感受到被看见、被温暖。

如今八年过去,我的“志愿清单”不断丰富:除了线上捐款和代收红包,我成了协会的“远程宣传员”,把“阳光成长”项目中志愿者结对帮扶困境儿童、“情暖夕阳”里陪伴独居老人的故事写成文字,分享到太原的社区群,让更多人了解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的公益力量;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提前联系协会,争取参与线下活动,无论是“服务送暖 民生入微”活动中的物资整理,还是节日里的爱心餐筹备,只要穿上红马甲,就觉得浑身有劲儿。有人问我,千里之外为盐湖区的协会做志愿值得吗?我总会笑着回答:“值得。因为我见过最动人的风景——是屏幕那头志愿者分享的老人笑脸,是环卫工人接过早餐时的满足,更是自己的微薄之力汇入公益星河的踏实。”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用十年坚守告诉我,志愿无关距离、无关大小,只要心里装着真诚,哪怕隔着重山万水,也能让爱跨越山河,让红马甲成为最耀眼的奉献符号。
编辑 | 王雨洁
初审 | 李洁
终审 | 吕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