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风采展示 | 运城市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监事会主席吕少明——我的志愿者之路

我叫吕少明,是众多红马甲志愿者中的一员,目前在运城市盐湖区志愿者协会担任监事会主席。身边很多人都问我,“你当志愿者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在我看来,它关乎爱与被爱、付出与收获的双向奔赴,更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具象表达。回首志愿服务生涯,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自我的蜕变与不断向上的成长。

青葱之时,正气萌芽。学生时代,热衷于国学大道的我渴望正气浩然,对是非对错格外敏感,既对不良风气嫉恶如仇,也总忍不住对弱势群体心生怜悯。可性格里的不坚定,却让我常常被他人眼光束缚,屡屡顾虑周围人的看法——想奉献爱心,却羞于主动表达;想站出来做事,又怕抛头露面引来议论和嘲笑。那时的我习惯于自我满足式的行善,经常悄悄匿名做一些“不怎么随大流的事情”,如私下悄悄把大伙每天发泄捶打的垃圾桶整理好,偷偷把同学们扔得水瓶捡起来交给校门口的拾荒大爷,默默给受到排挤的同学递去匿名鼓励的纸条……这种“想做又不敢声张”的矛盾,曾一度困扰着我,但我内心非常清楚,一个向善的心不应该藏在暗处。这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温柔小事,渐渐让当年那个怕被说“故作清高” 的少年明白:正气其实就像草木生长,或许可以沉默,但必须朝着光亮的方向;真正的善良也不必声张,却该像种子一样在心底落地生根。而当春风拂过,每一颗破土而出的嫩芽,都在悄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三人行,爱有归属。2014年5月的一天,朋友介绍,让我帮助整理材料写点东西,也正因这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了结识张昌勤大哥。起初我并未在意,只当是一次普通的帮忙,从没想过他会成为我志愿服务路上的引路人,更成了我人生中颇为重要的良师益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傍晚,在市区东街东阜居委会楼下,只见张昌勤身着灰色毛呢西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显得尤为亲切。寒暄间我们意外发现,彼此不仅同属一个属相,他还比我整整大了一轮。这份奇妙的缘分,让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他耐心地跟我分享自己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讲起那些在公益路上的故事,言语间的认真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我。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身处一个组织里开展的志愿服务,才是更有力量的志愿服务——它能带来“1+1>2”的协作体验,而真正的志愿服务更承载着一种责任与坚守。此后,我便正式加入到了志愿者的序列当中,每一次活动,我都全心投入,发挥着自己的能力所长,在帮助他人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落脚点,同时也逐渐理解了奉献背后的深意。很快我又结识了一众充满正能量的志愿者朋友,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我都发现了诸多闪光点:和睦邻里的爱心楼长上官卫校、细腻温和的体贴大姐刘运风、热心真诚的江湖大哥曹杰、兢业认真的文雅儒生亢文勇……在活动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志愿情谊。由于我年龄最小,每一位大哥大姐也都非常的照顾我,给予了包容与支持,让我有了非常踏实的归属感,同时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优良品质,这为我的人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质朴爱心到规范壮大。在与几位大哥大姐一起投身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忘初心,在志愿者精神的原始动力下,我们一起发起并带动了许许多多特别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长途跋涉去偏远山村,为贫困家庭献爱心;走上街头和景区,连续数月的捡拾垃圾并文明劝导;走进乡村,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烈日雨雪,爱心接力寻找走失孩子;组织义演,努力为困难考生筹募助学资金……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有爱心的人被我们吸引,纷纷加入队伍。在用心付出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志愿服务的经验。可慢慢发现,要想带领大家做更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零散行动”远远不够,必须走向“规范组织”。于是在2014年末,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始筹备成立 “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现更名为 “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由于我平时比较擅长材料整理和文书起草,学习能力也相对强一些,协会筹备期间的文字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我肩上。为了能尽快让协会落地,从梳理组织架构、起草章程规范,到撰写申报材料、反复修改提交,我无数次的折返往来和寻师问道,查阅汲取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幸运的是,运城电视台樊俊峰老师给予了非常有力的指导帮助。终于在2015年5月31日协会正式注册成立。那一刻,看着红头文件上正式批复的印章,我的内心难掩激动,深知这不仅是程序上的落地,更意味着责任的开始。此后,在团队共商共议的带领下,我们的志愿服务逐步朝向系统化、专业化推进,在助学、助老、济困、环保、文明宣导等多个领域持续深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最初的公益信念。

尽己所能,我和组织同成长。在早期的协会管理中,管理架构和岗位分工并不明确,许多的岗位都是一人多专,大家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积极主动认领分工,遇到问题就群策群力。和大家略有不同,由于我年轻又初入职场,大部分情况我的时间不能自由支配。可我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协会工作,很多时候我都只能在下班后去完成,经常忙过凌晨一两点。一开始,熬夜工作难免影响家人休息,后来我就特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事,有时甚至等家人都睡熟了,再悄悄起来继续忙。看到协会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效开展,而且不断有新人在后台咨询加入,一时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原来做志愿者不仅是自己奉献爱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带动性上。而且我也从中得到了力量,我感激那样一段经历,因为他为我日后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帮助。在协会管理上,我和张昌勤会长的想法不谋而合:必须“制度先行”,明确各条线的职责。我们始终觉得,只有把协会打造成管理规范、公信力强的“坚实营排”,不辜负每一份有温度的爱心,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公益、加入志愿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文明,助力社会和谐进步。靠着“制度化推进”和“项目化运行”这两个“法宝”,协会很快吸引了大批志愿者,也收获了各方的嘉奖与认可,渐渐成为活跃在河东大地上一支重要的爱心公益力量。协会的工作逐步规范后,我分管了监事工作,这份工作有着特殊且关键的作用,要求我必须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和全局意识——否则很难在管理中及时纠偏、公正判断。也正因如此,我始终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唯有不断提升思想高度、拓宽认知边界,才能更好地为协会发展、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

施比受更有福。有这样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意思是给予比接受更能让人获得幸福、福气。这一点我在志愿服务中深有体悟:主动给予、奉献的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获得内心的满足、成就感,还能改善人际关系,这种精神上的收获和幸福感往往比单纯接受更深刻、更有价值。某个寒冬的清晨,在志愿者即将收拾餐具时,一位行动不便的大爷姗姗到来,他小心翼翼的问:“还有饭吗?”“有有有!”我停下来手上的活连忙说道,“您慢慢吃,不着急。”一位志愿者立马帮大爷打上一碗热粥,扶大爷坐下就餐,大爷眼神飘忽,神情中带着一丝胆怯,嘴里一个劲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给你们添麻烦了!”可能是怕志愿者着急,大爷吃得明显很赶,很快一碗粥就喝完了,他把吃剩下的半个馒头揣进兜里起身就要离开。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应该是怕耽误志愿者收拾,并没有吃好。于是我和一位志愿者连忙安抚大爷的情绪,说:“叔,不着急,早饭可得吃好,我们收拾还得一会呢,您就坐下来消消停停的吃就行了。”说罢,志愿者就又为大爷添了一碗粥。就在这时,大爷突然泣不成声,说:“你们真的太好了,我跟你们非亲非故,你们对我这么有耐心,我老汉实在有愧!”深入交谈后,才得知,大爷无儿无女也没有家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而且腿脚不便,平日里经常受到歧视和别人的冷眼,他一直都是卑微的生活着,甚至言语间尽是消极和悲观。志愿者有的轻抚大爷的肩膀,有的不停地给大爷鼓劲加油,在志愿者的爱心和耐心中,大爷逐渐露出了笑容。用完餐后,大爷一定坚持要帮助志愿者一起收拾,离开的时候,大爷的脚步显得格外轻盈。再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环卫工人们也加入帮助布置和清理现场时,并且还和志愿者及路过市民友好的互动,人们的隔阂与距离似乎正渐渐消失,我忽然明白:这正是“友爱、互助” 志愿精神的力量。原来“施比受更有福”,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体验,更是让美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纽带,因为身边的美好因“你”在悄然发生。

埋头干,抬头看,张嘴说。十年来,我见过形形色色加入队伍的人:有的是因朋友邀请而来,有的是抱着功利目的加入,还有的是为了应付差事。但我始终觉得,无论大家最初抱着什么想法,只要那一刻愿意向善、愿意做好事,就值得肯定。可与此同时,我也常常思考:为什么很多人都只是匆匆过客,没能长久留下来呢?干得好,解决一时;想不到,耽误一世。“埋头干”是每一位志愿者的优良品质,但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埋头干”,还需要“抬头看”,更需要“张嘴说”。志愿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传递与带动,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走进人们的心中,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是良性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在志愿服务中找到归属感,既能持续参与,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志愿精神的认知。为了能让我们的志愿服务更加高质量,我坚持学习和研究志愿者知识理论和基本素养,一有时间我就会翻阅资料、总结归纳,把所学所感的内容整理成系统课件分享给每一位志愿者,纵使自己事务繁忙或身居外地,我都从不耽搁这项工作。每每看到志愿者因为我的一些分享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能自我化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就感到振奋,因为我始终坚信“事在人为”,任何时候,只有我们自己提升了,所有的问题都会变得轻松起来,事物的发展也就会更加顺畅,志愿服务亦是如此。今年是我正式投身志愿服务的第十一个年头,我也从当年的青涩小伙步入了中年序列。十多年来,回首我的志愿路,我想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
我感谢向善之心有了归属;
我感谢在无私奉献之下的自我提升;
我感谢友爱互助塑造了我的包容与宽容;
我感谢爱心进步带给我正己化人;
我感谢志愿服务让我自信自强、积极向上;
我感谢有如此多的正能量朋友一路同行……
十年志愿路,十年修行途。因爱心付出改善了这个世界,我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因爱的互动升华了身心修养,我在进步中得以自我提升。“当志愿者为了什么?”这就是我的回答。
编辑 | 王雨洁
初审 | 李洁
终审 | 吕少明











